Star Trek Voyager : 星艦迷航記 - 航海家號


偉大的科幻電視影集,無庸置疑。在去年中得知最新的 Star Trek 電影已經正在拍攝(網站做的很棒,非常值得一看),我第一個想到的,不是老牌的絡腮鬍艦長 Kirk (寇克),也不是光頭艦長 Jean-Luc Picard (尚‧盧‧畢卡),而是第一位在螢幕上現身的女艦長 Kathryn Janeway (凱薩琳‧珍葳)以及她帶領整個艦隊重返地球的偉大故事。

在十幾年前的時代我並不是很了解《星艦迷航記》,小時候只記得一臉看似老實又溫吞的寇克艦長與耳朵尖尖的史巴克,動不動就用「光傳送」在星艦與地面間傳來傳去,劇情也沒很多機器人或真的看起來很高科技的設備(誰教我從小就接觸一堆工廠自動化生產的自動控制儀器咧?),所以對於星艦迷航記系列影集一直沒有耐心去觀看;之後看到畢卡艦長的系列以及《銀河飛龍》系列,電視台似乎也播的沒頭沒尾,不過那顆光頭與與幾個頗具特色的新演員倒是令人印象深刻,生化人的角色則讓我開始覺得 Star Trek 似乎有點意思(這個系列的譯名被中國的社群嫌罵個半死,連帶星艦名稱企業號也被罵,台灣很難得有這麼爛的譯名,跟太空戰士有得拼,不過我覺得在資本主義社會裡,叫做企業號好像很正常 XD)。

但是一直到某天夜裡,我隨意轉切著電視畫面,看到一部電視影集,雖然從演員所穿的制服上一眼就看出這一定是與《星艦迷航記》有關的電視影集,但是卻與之前的系列大不相同;這部影集的畫面有著新穎且時尚的拍攝手法,與看起來就是基於現有實際科技與發明所產生的幻想設備,精緻又感到高科技,這也是我第一次目不轉睛的將整部 Star Trek 的電視影集給看完;之後每次熬夜做設計、寫文章或是工作過後,只要影集於夜間的重播時間一到,我就會立刻從現有的事情中撤守、慌亂的拿著飲料與零食往電視機前的沙發衝,開始 Enjoy 當天的劇情, Star Trek Voyager

只可惜,相識恨晚,當時開始看 Star Trek Voyager 的時候已經是整部影集的後半段了(第五、六季了吧?),加上中間因為許多的因素又少看了好幾集,到 2001 年這部影集結束之後,讓我一直很期待電視台能夠重播這部電視影集(看來很難很難)。不過當時著迷於攻殼機動隊的我就相信:「以後所有的東西都會出現在網路上。」在等待多年之後,因為 Star Trek 的電影開拍,讓我又興起了重新去找尋這部影集的念頭,這次,我相當認真與詳盡的花了將近半年的時間,將這部影集從頭到尾仔仔細細的看了一遍,終於彌補了這落失已久的滿足。

Star Trek Voyager 經常被 Trekkie 稱做「最偉大的科幻電視影集」並非空穴來風,這部影集共獲得 6 項艾美獎、18 項其他各類獎和 53 項各類提名;這部影集是 Star Trek 第四部系列電視劇集,播出時間從 1995 年至 2001 年間,七季 182 集 172 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其中有 10 個故事分為上下兩集),是一部集數相當多的電視影集,動員編劇與次編劇的人數之多讓人難以想像,故事情節當然也是豐富多變。

Voyager 的 Captain Kathryn Janeway 也是 Star Trek 系列故事以來至今唯一現身螢幕的女艦長,而不同於以往的 Star Trek 以男性角色為主的情節設定,這部電視影集當中的女性角色不再是艦長身邊的花瓶或顧問而已,在劇中男女演員的戲份都都同樣吃重,也讓這部科幻電視影集成功地吸引了不少女性觀眾,而裡面的演員大多都有深厚的演出經驗,演出水準與第三系列 Deep Space 9 中的演員表現比較來說好上太多、太多了,而每一位主要演員的角色定位都相當的出色與獨特,讓觀眾的印象非常的深刻。

除了角色設定之外,這或許也要歸功於 Voyager 在拍攝之初對於此星艦的整體初始設定,這艘星艦航海家號﹝U.S.S. VOYAGER﹞是 Star Trek 中第二艘「無畏級」星艦,編號為 NCC-74656,約七十萬公噸,共十五層甲板,於太空軌道中打造卻是第一艘太空建造但可進行星球登陸的星艦,擁有全新的生物神經型態計算機能以及完善的艦上環境控制功能,同時也是第一艘可達曲速 9.8 級進行高速巡航的大型艦體,能夠進行長程探勘、長程研究旅行,在艦上具有足夠的生活機能,初始的概念設計就是為了長久的星際探索旅行所打造的艦體 ( for Galaxy Exploration ) ,這樣的設定也讓艦員並非以「作戰」為主要的能力考量。

不同以往的 Star Trek 影集一般的開頭:
To explore strange new worlds, to seek out new life and new civilizations, to boldly go where no man has gone before.
這次 Voyager 一出航沒多久就被甩到了人類從未到達過的 Delta 象限邊境上 ( Delta Quadrant ,此時人類還在 Alpha 象限的邊境上與其他星域的外星種族對抗或進行外交 ),嶄新打造的 Voyager 瞬間遭到嚴重的鎖壞,人員死傷慘重,而經過電腦的精密計算後即使以最高曲速 9.8 級不間斷地朝地球的方向航行, Janeway 一群人也必須花費 78 年的時間才能回到地球,於是 Janeway 為此航行立志要探索 Delta 象限為星艦聯邦帶回寶貴的資料、途中要不斷的吸收所短返家路程所必要的外星科技、結交更多能夠協助 Voyager 的外星種族、尋找通往 Alpha 象限的蟲洞或時空摺疊變異、竭盡所能的要重返地球,這個故事的主軸也是台灣播出時採用《重返地球》作為系列名稱的原因。

豐富與啟人發想的高科技幻想
當年 Star Trek Voyager 剛開始播放時,種種高概念性的科幻設定,以及與前系列相比較突然大幅提升的影像品質(搭上了數位拍攝與數位剪輯的時代),一定讓很多科幻迷感到非常驚訝與感動莫名,實際上根據一些網路資料來看,Star Trek Voyager 也因其劇情內各種高概念性的科幻設定而在系列當中最為出名;像是人手一片輕薄小巧、全彩螢幕的觸控式手寫板,猶如現在的 iPod Touch / iPhone :
Star trek voyager EMH
或像是 Holodeck 全像甲板,一種基於 Holographic 全相投影技術的甲板,基於質能互換、激發光粒子呈現出具有質量、質感的擬真立體 Hologram 全相圖片;像上圖中的角色就是 Voyager 中的要角之一 The Doctor,EMH - Emergency Medical Hologram,緊急醫療用的光粒子全相投影程式;而在外星種族當中,竟也有這類透過光粒子投影、具有情感知覺且能自發適應環境的種族,被歸類為 Photonic 種族。( Holographic 全相投影,大陸翻譯為「全息」,基於 A hologram is a PICTURE that changes when looked at from different angles ,且此技術須透過投影機或投射設備才能成像,中文翻譯稱做「全相投影」,在劇中的描述為具有質量、質感的 3D 立體投影技術,在沒有投影機或投影設備的環境下相關人物或場景就無法出現 )

而 Voyager 上呈現的科技也與之前的星艦大不相同,所有的星艦操作面板都改成了觸控式大螢幕,不像以往舊星艦還有操作桿或操作開關需要撥撥弄弄,但是導演與編劇也在科技幻想上做了一些區隔,並沒有將 Voyager 中的科技品推論到某個極限,在劇情中 Voyager 遭遇到來自未來時空、為了修正時間因子的星艦就具有更先進的全觸控圓滑操作面板,與直接針對 3D 投影的操作方式。

影集裡面除了光傳送技術比較不太可能之外(但是裡面有「較為合理」的光傳送技術描述),絕大多數的技術都是基於當時的先進技術來進行延伸與幻想,讓整個高科技感更為真實,也更令人神往,其中為了因應各類劇情也包含大量的生物技術與醫療技術的想像在裡面;其他像是高曲速、量子流、超曲速的想像、各類外星種族文化下產生不同樣貌的艦體、航空站、殖民地、商業中心、特殊建築等,也都充滿著無盡的科技想像。

前衛的拍攝品質與精緻的影像
儘管 Voyager 是距今將近 10 年以前的電視影集了(算「老片」了!),但是拍攝畫面以現在的技術水準來看,依舊可以讓觀眾感到非常的「新」,一個原因是因為 Voyager 是搭建艦體內部的實景進行拍攝,雖然前幾系列的影集的艦體內部也多是以實景完成,但是 Voyager 當中簡單明亮的室內設計與高科技概念的相關設備,讓這部影集呈現出的質感很容易讓觀眾感受到非常的「新」,即便在現在看來依然如此。

在當時電腦動畫才剛起步不久,Voyager 也使用不少電腦剪輯技術與合成技術來完成整部影集,像是光傳送的剪接、跨越時空同樣角色相遇、從身上皮膚突然生長出的同化生植物等畫面的處理,看起來都非常的真實而不像是電腦動畫,看完整部影集之後更可以發現到,絕大部分的場景都是以搭建實景完成,尤其是許多戶外場景的搭建與拍攝,讓人訝異於這部片在拍攝的過程當中多麼的耗費資金與人力。

絕大多數的配備、設備與船體因為重複使用的機率很高,絕大多數都是以實體完成的,像是小型的運輸船、派遣船、甚至是星艦有史以來第一次為了探索高重力星球而在宇宙邊疆打造的 Delta Flyer、小至各類科技配件、太空衣、隔離服等等都是以實物為主。而在 Star Trek 的網站上也放上了 Voyager 艦體內部的 3D 實景供 Fans 參觀 ( 需要安裝 Quick Time )。

另外是不得不佩服這部影集所動用的化妝師,各類外星種族長相、體型的化妝技術以現在來看依然令人感到耳目一新,尤其是裡面主要角色 Neelix 更是從頭到尾都以外星面貌演出:
NeelixEthan_Phillips
(原貌與影集內的相貌, 172 話故事都化這樣妝進行演出)稍微回想一下 1995 年間的化妝技術,似乎只有在電影中才看得到這樣的投資。

劇情音樂也是其中一個特點,像是 Opening Music 就相當的成功, EMH 的個人喜好還會演唱歌劇,在全相投影甲板的小酒館程式當中也有許多次不同時代的音樂表現;在劇情發展上背景音樂與配音也做得相當成功,與畫面渾然天成的配樂與配音經常讓人不知不覺已經被音效或音樂所引導。畫質與音樂提昇了 Voyager 的時代性。

多樣的外星種族與文化的衝擊想像
在 Voyager 中登場的外星種族也是相當的多,並且在劇情內不斷產生與外星文化的衝突、歧異、見解,甚至也有與人類道義上持相反觀念的種族,只能佩服那些編導們的想像力,能夠產生這麼多的思考方向出來,而其中曾與 Jean-Luc Picard 正面交手、來自 Delta 象限、無情無義追求至上完美的種族「博格人」(The Borgs)也在此系列中大量登場。

Voyager 中首次詳細描述了整個 Borg 種族文化、社會結構、同化能力與生物機械的運作、思想集合體的運作方式、類似 Matrix 母體空間的設定與想像等;在此系列中 Borg 怒犯了另一個更強大的外星種族 8472 ,在戰爭上節節敗退,讓人難以想像, Voyager 為了返航,不得不與 Borg 聯手,這也讓 Borg Queen 再度登上螢幕,探討了 Borg 的文化思維、外交手段與面對人類時更細微的見解,並且在劇中帶出幼時即被 Borg 同化、經 Janeway 協助後重返人類社會的 Seven of Nine (人類名:Annika Hansen):
Voyager_Seven_of_Nine
(同化時的樣子,與移除同化生植物後的人類模樣)這個角色在 Voyager 劇集結束之後依然是劇迷熱烈討論的對象,同時也在許多星艦小說中登場,甚至有以其為主角的小說。

在這系列影集的外星文化當中,有自私的種族、隱匿的種族、生活在虛無空間的種族、以獵殺各種生物的種族、因病毒侵害而盜取個生物器官的種族、、、種種設定似乎都回應了 90 年代當時的文化史觀,其中更有幾次並非因為時間旅行而產生跨時空的過往與現代的生活對照,重新設想這些以往得來的歷史經驗在太空當中發生時,未來的人類該秉持什麼樣的原則以及如何去面對與解決,的確創造了很多值得討論的故事。

旅程,成為最重要的事情
Voyager 劇情當中有許多相當幽默的對白與屬於「未來」生活化的情節,這是除了在 Deep Space 9 系列之外很少看到的部分(Deep Space 9 是一個具有商業型態的太空站),在長程探索的星艦當中生活的面貌是一種截然不同的風貌,當然也與 Enterprise 這種以防衛作戰作為考量的艦上生活大為不同,這也讓 Voyager 在許多劇情當中會描述到階級關係、情誼、愛情與家庭生活等。

這部影集台灣沒有代理進口相當的可惜,討論也相當的少,除了國外代購之外就只能往 P2P 上去尋找,中國的科幻迷們也組成了「翻譯委員會」重新翻譯了全系列的電視影集,其中更可愛的是中國的翻譯包含不少的註解(像是與其他系列的關聯性),並且在每一集的開頭會挑選一句該集當中的名言錄作中英對照。

Voyager 這部電視影集將以往擅於描述太空邊疆人類開疆拓土、其他外星種族爆發衝突戰爭的 Star Trek 系列重新拉回到「探索、求知」的這個主題上,充分滿足了我這種科幻好奇狂的想像,因為 Voyager 的最終目的變成了「回家」,探索與求知也成為路程上唯一能做且符合原本目標所能做的事情,這突然造就了一個令人相當欽羨的完美社會,其中雖有複雜的人際關係描述,但是卻因為每個角色都在尋求自我發展的定位上,即使明知這部影集背後的設定非常的理想化,卻也令人感到非常的嚮往。

Voyager 所注重的劇情、設定與拍攝等細節,要解構 Voayger 變成很難的一件事情,這也讓 Voyager 變成一部放在 2010 年都還相當有續播性的電視連續劇,許多劇迷甚至希望還有續集或是這趟遙遠旅程上各個故事的補遺,畢竟七年的航程只有 172 個故事似乎少了點,而我也想再多看一點啊!!! XD

這就像劇中人所說的:
When I think about everything we've been through together, it's not the destination that matters. It's the journey. And if that journey takes a little longer, so we can do something we all believe in.
重點就在那旅程裡面,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與相信什麼。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Gatsby 廣告中木村拓哉機械舞的背後

Google Doodle : Pacman 小精靈

自架 Android BT / NAS 機:超靜音超省錢超低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