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 Google Wave ? [Google I/O 2009 preview]

google wave
什麼是 Google Wave ? 不要用猜的,看影片、看影片:
Google Wave Developer Preview at Google I/O 2009

然後到 Google Wave 的網站去進行預覽體驗登記!如果覺得影片太長、看不下去,就跳過吧...

說得簡單易懂一些,這是進化版的 Outlook ,但是一般人根本沒機會玩「真正完整版」的 Outlook (沒有那個企業環境),可能已經在另外一頭喊叫「這才不是咧!」... sign...
說得專業一點的,這是準備打微軟的 Communications Server + Office Communicator + Outlook 的線上服務中心,但是一般人可能壓根不知道這是在講什麼...

這個 Google Wave 的原型非常像 Office Communications Server ,微軟在辦公室的策略分別有 Client 端與 Server 端來互相配合,單機版 Office 在加入「含伺服器端完整版」 Office 大套件中的 Work Group (工作群組)之後,安裝 Communicator 後會整合進 Outlook 當中,將會變成整個套件的中心主角,企業內的使用者就可以從中直接進行即時通訊、共同編輯文件、線上會議與共同討論等等,甚至可以在 Windows Mobile 的手機當中操作文件分享、進行語音通訊,也就是說在 Google Wave 當中演示的功能大部分在「含伺服器完整版」的 Office 上做得到,只不過企業要自己架相關的 Server ,而一般企業根本還沒到這個層級就停止投資了,因為光是為了每年的軟體授權費,企業就會開始哇哇叫,一般上班族好像也沒機會用到這麼全面的功能,不過這卻是現今微軟最主要的獲利中心區塊。

Google Wave 則希望前面說的事情可以在 Web 端發生,讓一般工作小組也用得到這類的功能,而不是只存在大企業體內, Server 跟服務介面就由 Google 來搞定,加上老闆 Larry 說的:要更注意即時搜尋的需求;這些在 web server 中「正在」發生的物件與事件應該是可以被立即搜尋的。在做完 Gmail 、 GTalks 、 Docs 、 Calendar 、 Group 、 Google Apps 、 Push Info to Mobile Device 等配套後,對於正在想辦法把 Android 搞好的 Google 來說,會想搞出類似的 Office 大全套或是類似 Communicator + Outlook 的 Web Client 端使用者訊息整合中心,並不讓人覺得太意外;但是光是跟 Office 全產品線「類似」其實還不夠的, Google 的東西通常會更 Live 一點的、更即時一點的,同時還要可以拉一堆 Google 與網路上已有的服務進來,或是能夠將文件 publish or push 到網路上去(微軟是發布到企業內部的網路上),而這個部分在傳統的 Exchange + Communications Server 上沒花點大大大大大錢可不容易做到(因為微軟會在客製化上獅子大開口), Google 則很聰明的把 Wave 的 Protocol 放出來,歡迎大家一起來搞搞這種 Communication 用的 Service ;再來是很多企業或機關團體會需要針對 Server 端的功能進行修改,讓功能更符合企業需求(像是變成線上客服系統,微軟一樣是獅子大開口),但是 Google 把 API 放出來,想怎麼搞或怎麼變化有機會自己來,甚至打包好之後可以賣給其他人。

如果要問 Google 會「發明」 Google Docs 的原因是什麼呢?我覺得答案是「Google 裡面有人不想花錢跟微軟買 Office 」...同樣的,既然已經不跟微軟買 Office ,在公司內部要協同工作、 Google 在世界各地又都有辦公室的情況下,當然也不可能去買微軟的 Communications Server (通常這類伺服器還包維修,等於開門讓微軟進入找機密),對於各地都有主機的 Google 來說, Server 與 Service 當然是自己來搞最快啦... Google Wave 推出後在整個辦公室端的產品線上,所有的產品應該都算是齊備了(簡直是跟微軟一模一樣)。

假設另外一種情況,如果最後能夠放到 Android 上就更好啦:如果採用 Android 的小筆電或是其他的 Device 開始進攻業務市場(像是保險、客服委外、廣告行銷、、、),在跑不動 Office 大全套的 Android Device 上,如果能夠只透過 Web Browser 就可以進行 Office 大全套工作的話,這也讓 Android Device 更容易進入企業當中,現在大概可以很清楚感受到為什麼微軟討厭 Google 吧?

在看完影片當中的功能介紹後,還會覺得 Google Wave 是社交工具?像是這篇新聞寫得一樣?如果沒有像 Google 或其他跨國大公司那種特殊的工作經驗, Wave 的確會被一般人認作是社交工具的一種,可以結合 Blog 、 Picasa 、 Friends Connect 等等啦,很親密的網友可以彼此編輯對方的文件玩玩啦~ 但是好像不是這樣吧?如果 Wave 只是為了去連接 Facebook 或是 Twitter 這類社交網站的朋友,去當其他 Web Service 的小妾,那未免也太淒慘了一點。

Wave 應該要跟 Google Apps 放在一起並且從企業端的角度來看,只是在影片講解當中 Google 用太多生活化的例子來進行說明;Wave 一直提到「生產力」,這時候如果把個人角色換成企業員工、把照片換成企業內用圖片、把檔案換成企業檔案、然後想想最近大企業正從 Blog 轉向後大舉進攻 Twitter 與 Facebook 做行銷,大概就會想通了,因為微軟的業務銷售也正在朝這件方向走。

同時,打入企業當中也才會是 Wave 的獲利基礎;Google Wave 應該跟 Google Sites 一樣,是針對工作環境做出發點,進而在開放使用後嘉惠到一般使用者,並非是從一般社交或社群做出發點的;不過我覺得 Google Wave 在概念上「創意明顯不足」,因為這只是硬把微軟高高在上的 Communications Server 給下放到凡間、開放給所有人去使用而已(然後伺服器是全世界最大台的那台 - Google)。

Oracle 買下 Sun 之後,最前途未卜的就是 OpenOffice (很有可能第一個被 Oracle 放生或幹掉的部門),Google 的假想敵目前就只有微軟而已( Yahoo 已經爛到在旁邊喘)。但是大部分的問題是,很多非美國本土的公司連 Exchange + Outlook + Windows Mobile Device 或 IMAP 都搞不定,企業當中的 MIS 遇到 iPod Touch / iPhone 3G 或 Mobile 要連上企業內部的伺服器進行同步都要看說明文件看半天,少部分的問題是企業根本沒有內部通訊的需求與網路作業的文化產生,企業的伺服器架設層級當然也還爬不上 Communications Server 這個層級,通常光是要向連手機都不太會用的企業老闆介紹這類東西,早就已經累死一票微軟業務,之後還要經歷恐怖且漫長的員工教育訓練陣痛期,從「上手」、「會用」、「真正的日常應用」到「真正的常用」, Client 端大概都已經升級兩、三版了...(像現在還有公司在用 Office 2000 真的是讓人很 Orz ),想搞 Google Wave (或是轉移到其上去),我看是非常難;可能資訊類 SOHO 工作室或是大學中研究所小組會先玩玩吧?以致於 Google 也不敢說 Wave 這項產品可以獲利。

目前很多企業光是要導入 CMS 就花了許多年的時間,還一堆公司搞不懂為什麼架設企業 Blog 或 CMS 會比花錢做公司純網頁來得好,公司內部真的有在應用 Wiki Server 的不知道有哪間,所以, Google Wave 會改變世界嗎?我相信...答案是「不會的」... 就我所知大型上市櫃公司也沒幾間有導入 Communications Server 作即時協同工作的,少部分部門因為專業需求,可能只有部門內有應用到(通常產品設計部門最需要吧?),能夠把作業系統與 Office 軟體 Keep 在最新版的狀態就足以跌破一堆人的眼鏡,在還沒導入 Google Apps 的情況下要跳躍到 Google Wave 去,可能會直接淹死在 Wave 裡吧?而真的像 Google 這樣真正實現徹底網路化、隨處皆可辦公、任何地點的人員都可以組 Team 的公司好像也沒很多的例子,在個人與企業的工作習慣沒改變之前,世界是不會改變的,這場微軟與 Google 的戰事應該還是在美國本土進行。(事實上世界要改變的時候都是有災難或戰爭發生的時候,像是 第二世界大戰、911 或是 SARS 等等,期待世界會因為 Google Wave 而改變,還不如期待北韓丟核彈比較直接一點。XD)

不過這種遠距協同工作中心倒是非常適合一些新團體或新穎的網路公司,像是 Open Source 的工作團隊(ex:Ubuntu 的中文工作人員)、 Wiki 中文的工作志工、抗爭的樂生或野草莓,或是民進黨團在經費不足下也應該考慮用 wave 南北開會、討論與修改文件等等來節省經費,或是中東與美國的恐怖分子可以線上進行遠距會議分享 Maps 計畫攻擊...(我怎麼盡是想到這種東西?)。

這邊有 Google Wave 的簡介,仔細看看,長相還真的很類似 Outlook 整合 Communicator 之後的樣子,但是一定要有一個認知,如果網路速度不夠快,這保證難用到靠杯,因為開啟 Google Wave 後要從 Web 下載回來 Cache 住的東西應該不少,這也是為什麼微軟堅持要賣獨立軟體去搭配網路服務(也可以想成「為什麼沒有網頁版的魔獸世界可以玩」),現在即便用中華電信的 3.5G 上網去 Google Docs 偶而都會有點打不開,更別說要用這麼即時的服務要準備多少頻寬了。

在前面的影片當中最後的 Demo 有一場小高潮,就是在 Google Wave 當中作即時通訊時,系統也進行即時翻譯,甚至連修正動作都像錄影一樣「邊翻譯邊重新完成」了一次,這點倒是很新鮮,現在 Picasa 照片底下的留言與 Gmail 都可以進行線上翻譯,這個功能應該也是使用了差不多的系統功能吧?這對於像是 Google 、 IBM 、 INTEL 這類跨多語系國家的企業進行線上會議時將會有非常非常大的幫助,不過要能即時完成與動作錄製,在對於鍵盤動作的事件紀錄與傳遞上應該是很妙的機制在裡面進行著,這大概就是屬於 Google 的企業機密了。

另外還有兩段看似非常簡單的說明影片,但是內容想想可都不簡單,因為通常人類越認為簡單直接的事情電腦通常反而越做不到,要實現簡單邏輯通常背後的設計與要克服的問題還挺複雜的:

Google Wave: Live collaborative editing
這個在講即時協同工作或即時雙向訊息是怎麼進行的,而中間有 Server (並非P2P的情況)時又該怎麼處理,同樣的概念應該也會延伸到 web 白板會議上,不是只有主持人可以動手或各自輪流取得主導權,在網路速度不夠快的情況下這就會有點難搞,總之,在 Server 端要能夠處理動作與事件的先後順序就是重點,Server 應該很吃重,並且還要考慮到整體的回應速度,我覺得這種遠距連線與回饋似乎要跟魔獸學學...最主要就是那個動作的回饋感要做到非常好,不然動作中間都要卡上 GCD (Global Cold Down time) 讓伺服器來得及回應到所有同區域的使用者畫面去,操作者也都要習慣這種延遲的速度感,情況才不會變成看到有人失血後大補喊下去、補上了、才發現有LAG、對方早已經被其它人補滿血這樣...(正經的舉例反而像是瞎扯?)


Google Wave: Natural Language Processing
說明句子當中語意、單字錯誤自動校正的問題與校正方法(這目前大概也只有英語系有用),可以讓線上會議、回復與討論更快速一點與順暢一點,免得一直在打縮寫、簡字或壓縮字,這種校正方式在最前面的影片中看起來很像 iPhone / iPod Touch 的更正方式,不過背後還要判讀語意、時態等等就更複雜了一些,而影片當中的說明卻異常簡單,光是想到要怎麼做就可能腦袋打結了吧?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Gatsby 廣告中木村拓哉機械舞的背後

Google Doodle : Pacman 小精靈

玩玩軟路由系統